10款吞拿魚水銀超標可影響胎兒神經 醫生:懷孕前1年避免吃水銀高的魚類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19/04/15 10:48

最後更新: 2019/04/15 12:46

分享:

分享:

消委會檢測10款吞拿魚樣本的重金屬甲基汞含量超出法例標準。

消委會檢測市面50款三文魚和吞拿魚刺身樣本,多達49款三文魚及吞拿魚樣本驗出可影響中樞神經的重金屬甲基汞(methylmercury,水銀的有機化合物),當中10款吞拿魚樣本的含量超出法例標準,其中爭鮮的吞拿魚樣本含量最高,懷孕婦女每周吃6片已超限量。

香港婦產科專科學院代表譚永雄教授指出,如果經常食用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,甲基汞便會隨年月慢慢在體內積聚。雖然身體可以自行排出甲基汞,但過程非常緩慢,恐怕需時超過一年,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才會大幅下降。因此,如果婦女計劃懷孕,便應最少在懷孕前一年,避免進食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,以免在成功懷孕後,對胎兒有壞影響。

香港兒科醫學院名譽司庫林鴻生醫生表示,兩項近年在香港進行的研究顯示,吞拿魚並非幼兒和育齡婦女最常進食的魚類之一。世界衞生組織建議人類進食的魚類中的汞含量不應超過0.5 ppm。然而,假如受汞影響風險較高的人士,例如孕婦或幼兒長時間進食大量魚類,即使魚類中甲基汞含量低於0.5 ppm,惟胎兒和幼兒慢性中汞毒的風險仍會提升。一般較大的獵食性海水魚類含汞量較高,因此孕婦應避免進食體積較大的深海魚類。

消委會研究及試驗小組主席譚鳳儀表示,甲基汞對胎兒及小朋友腦神經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有潛在風險,因此若婦女計劃懷孕,便應最少在懷孕前一年,避免進甲基汞含量高的魚類,以免在成功懷孕後,對胎兒有壞影響。譚說,過量攝入甲基汞,亦有機會影響成人視力、聽覺、肌肉協調及記憶力等等。

食安中心表示,根據於2013年進行的總膳食研究指出,一般成年人的健康受甲基汞嚴重影響的機會不大。不過,該研究發現約11%的育齡婦女的甲基汞膳食攝入量超過健康參考值。

由於甲基汞會對胎兒的健康帶來潛在風險,孕婦攝入甲基汞是值得關注的公共衞生問題。甲基汞對發育中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關鍵效應。幼童、孕婦和計劃懷孕的婦女等容易受汞影響的群組,在選擇食物時應加倍小心,宜避免進食體型較大或捕獵性魚類和甲基汞含量可能較高的魚類,例如金目鯛、鯊魚、劍魚、旗魚、橘棘鯛、大王馬鮫魚和體型較大的吞拿魚品種等。大部分魚類的甲基汞含量低。

食安中心又指,過去3年共抽取約2,700個水產樣本作汞含量檢測,除9個樣本的汞含量被驗出超出法例標準外,其餘樣本通過檢測,整體合格率為99.7%。

中心已根據消委會提供的資料,從相關零售點抽取跟進樣本檢測,其中3個樣本的汞含量分別為1.6ppm、1ppm及0.79ppm,超出法例標準的0.5ppm。中心已指示相關零售點將有關刺身食品下架, 目前調查仍繼續進行,如有足夠證據會提出檢控。

欲知水銀超標的刺身樣本,即看:

消委會檢測98%吞拿魚及三文魚含水銀 「爭鮮」超標可影響胎兒中樞神經【附名單】

更多消委會最新的檢測結果【按此即看